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上,温州医科大学南非留学生向张文宏提问。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开幕。当天下午的大健康论坛上,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开启“头脑风暴”,畅谈生命健康前沿话题。
纵观峰会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构筑全社会“大健康”体系,既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提升生命健康科创能力密切相关,也离不开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
在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看来,疫情背景下,提升救治能力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年年初,她带着人工肝等技术前往武汉,深入危重病区救助病人,将众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那段时间,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在提升救治能力上发挥了明显作用。
“现在,我们的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但国外疫情输入仍存在较大风险,我们应继续外防输入,把好国门,发现一个隔离一个,不让疫情蔓延,切忌麻痹大意。平战结合,加强科学研究,最终才能真正战胜这场疫情。”李兰娟院士说,为了更好总结这次抗疫经验,她和团队编写了抗疫指南,提出许多专家共识,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院士是一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一直致力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阐明、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科学机制和内涵。在他看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同样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击非典期间,他和团队就针对患者出现的气阴两虚和抑郁等,提供中医药服务。
除了宏观层面的考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需要以科普为基石。
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院士说,美国、以色列等国的部分民众对新冠肺炎疫苗产生抗拒情绪,有时仅仅是因听信传闻。可见基层科普对于卫生体系构建而言,其实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的解决方案,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论坛现场的众多科学家看来,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是构筑“大健康”的迫切需要。
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施一和实验室同事一起,专注于新冠病毒的特性研究。施一透露,目前,在了解新冠病毒特征的基础上,他所在的实验室正在研发针对冠状病毒的广谱药物,为应对冠状病毒挑战做储备,“我们主要针对病毒的聚合酶研发广谱性的多肽药物,目前初步研发结果显示,我们研发的药物具有一定抑制病毒活性的作用。”施一说,下一步,实验室还将继续优化效果。“期待有一天,我们的研发成果能够对抗击冠状病毒产生较好作用。”
针对新冠疫情,李兰娟院士和团队同样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病原学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我们跟清华大学合作,对病原体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病毒结构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疫苗、药物等的研发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兰娟院士说。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二场革命。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说,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为生物医学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靶向药物等。精准医学在使疾病诊断更加准确、治疗更加有效的同时,还能为医疗体系带来更加重要、更为本质的变化。“生命对我们来讲仍然充满奥秘,但我确信,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我们正在逐步揭开更多生命奥秘,这也是生命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杨焕明院士说。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看来,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开展一系列与国情相适应、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现存课程设置条块分割较为明显,“记忆式学习”“形成式学习”等情况仍较为普遍。由此培养出的医学卫生人才易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岗位胜任力依然难以与患者和人群需求相匹配。
“现代医学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地进行生命全周期和疾病全过程的研究,以及重大疾病的个性发病机制和共性发病机制的研究。”陈国强院士说,医学科技正在向速度更快、规模更广、层次更深的医疗智能化快速发展,医学教育也不断面临创新和挑战。为此,我国医学教育亟须推动新一轮改革,以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峰会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工作部部长吴南讲述了所在医院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吴南说,青年医学人才需要实行多维度培养。除了“4+4”式的综合培养方式,除了门诊、手术,在协和医院,医生还常常可以与生物学家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开展更多新的基础临床研究工作,成长领域和空间也会更大。
请进入微信公众号
IHE大健康展
阅读更精彩!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行业资讯”板块所刊登文章,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联系电话:18011840036;邮箱:499708785@qq.com
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聚焦品质板块
营养品、营养补充剂、植物基营养食品、运动营养 食品、康复营养、保健食品、母婴食品、健康食品 、 蜂产品、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 殊膳食食品、膳食补充剂、维生素和矿物质食品、 新资源食品、健康原料、委托生产、贴牌加工等;
肠道菌群检测、益生菌菌种、益生元产品、益生菌 产品、益生菌生产设备及包装设备、益生菌科研机 构、酵素、功能发酵制品、媒体及新产品、新工艺 、新技术等;
健康类电子消费品、养老智能设备、智能可穿戴设 备、护理辅具及用品、养老智能化、口腔护理、家 用医疗器械(血糖仪,体温测量仪,家用检测产品 等)、中医器械、康复设备、运动康复、水净化、 空气净化消毒产品等;
氢产品、酵素减肥产品、抗衰老、美容口服液、功 能性美容 产品、药妆、丰胸美体、减肥瘦身、祛斑 祛痘、防 晒排毒、养生保健用品、视力保健、按摩 、熏蒸产品 、艾灸、中医理疗产品等;
各地政府大健康工业、产业园区基地、规划、展示 、推介、招商活动等;
药食同源,民族医药,高端滋补品(燕窝,参茸, 灵芝,阿胶,虫草,铁皮石斛)保健茶,保健酒, 蜂产品,养生汤,养生慢病管理等;
产后康复设备及用品、全国母婴服务及加盟、孕产 妇护理及婴幼儿产品、孕产检测类产品、营养健康 食品、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商;
可穿戴健康设备、通讯照护、生命体征检测设备、 智能家居、养老机构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居 家护理服务、老年旅游、养老金融服务等;
进口营养补充剂、进口奶粉、进口健康食品、进口 电子消费品、进口美容抗衰产品、进口健康产品等;
中药饮片生产设备、中药饮片包装、保健品包装、包 装材料、医药包装盒、包装瓶,包装印刷标签等;